夏
至
星繁愁晝熱 露重覺荷香
夏至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第十個節(jié)氣。每年6月21日或22日是夏至日,此時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,幾乎直射北回歸線,此時北半球的白晝最長,且越往北越長。
中國古人將夏至分為三候:一候鹿角解,二候蟬始鳴,三候半夏生。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,鹿角開始脫落;知了在夏至后鼓翼而鳴;在炎熱的仲夏,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(xiàn)。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,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。
夏至三庚數(shù)頭伏
“伏”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于地下的意思,三伏天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。從夏至開始,依照干、支紀日的排列,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,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,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,總稱伏日。伏天的起止時間每年都不盡相同,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。
這期間大部分地區(qū)氣溫較高、日照充足、作物生長很快,此時的降水對農(nóng)業(yè)產(chǎn)量影響很大,有“夏至雨點值千金”之說。夏至日后,通常再過二三十天,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天氣了。進入伏天,北方氣溫高、光照足、雨水增多、農(nóng)作物生長旺盛,雜草、害蟲迅速滋長蔓延,需加強田間管理,正如農(nóng)諺所說:“夏至棉田草,勝如毒蛇咬”。
夏至吃什么
夏至這天,無錫人早晨吃麥粥,中午吃餛飩,取混沌和合之意。有諺語說:“夏至餛飩冬至團,四季安康人團圓?!比藗兂赃^餛飩,為兒童稱體重,希望孩子們成長得更健康。
除夏至吃面外,很多地區(qū)還有夏至喝粥的傳統(tǒng)。在江蘇常州等地,也有吃?“夏至粥”的習(xí)俗,例如,光緒年間《重修常昭合志》:“夏至日,以新小麥和糖及苡仁、芡實、蓮心、紅棗,煮粥食之,名曰夏至粥。”
傳統(tǒng)夏至,人們端上餐桌的還有豆類和肉類食物。江蘇浙江,有夏至日炒蠶豆、吃蠶豆的習(xí)俗。清光緒年間 《丹徒縣志》:“夏至日,炒蠶豆食之,謂可辟蚤。”時人俗信,夏至吃炒蠶豆可防跳蚤侵擾。
夏天酷熱難耐,人體需要補充多種微量元素和充足的水分。水果及其制作的酒水,亦是夏至食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(nèi)容。在全部的夏至水果中,最常見者是李子和荔枝。江蘇等地有夏至食李子的習(xí)俗。明正德年間 《江寧縣志》:“夏至日食李,云以解注夏之疾?!弊⑾?,即疰夏,指的是一種夏季困倦、乏力的癥狀。人們認為,夏至吃李子可防疰夏。
夏至戴什么
南宋詩人范成大在 《夏至二首》寫道:“李核垂腰祝饐,粽絲系臂扶羸。節(jié)物競隨鄉(xiāng)俗,老翁閑伴兒嬉?!笨梢?,宋時,身帶裝有李核的小袋之俗在蘇州等地頗為流行。
與歌詞首句 “一九至二九,扇子不離手”相關(guān)的古代重要民俗傳統(tǒng)是,婦女在夏至日彼此饋贈彩扇、脂粉等物品。比如,唐段成式 《酉陽雜俎·禮異》:“夏至日,進扇及粉脂囊,皆有辭?!庇秩?, 《遼史·禮志六》:“夏至之日,俗謂之 ‘朝節(jié)’。婦女進彩扇,以粉脂囊相贈遺。”可見,夏至 “朝節(jié)”傳統(tǒng)習(xí)俗有著相當嚴格和清晰的性別界域,限于婦女群體,其饋贈之物都具有鮮明的時令性,其中,扇子,可借以生風(fēng)、排除熱氣;涂抹粉脂,可散體熱生發(fā)的濁氣,防生痱子,均為夏日生活的 “急需品”。因此,在炎熱盛夏來臨之際,婦女贈遺彩扇、脂粉,以共度朝節(jié),體現(xiàn)著 “順時而生”的人文關(guān)懷。
南京博物院藏 清金風(fēng)清折扇面
題跋:白堂獲壽。壬申夏至,雨人吾兄大人即可。桐園弟金風(fēng)清作于小花小石之齋。
二十四節(jié)氣·夏至
夏天從身邊匆忙地跑過,
于是浮草開出了伶仃的花;
在一抬頭一低頭的罅隙里有人低聲說了話;
那些天空里匆忙盛開的夏天,
陽光有了最繁盛的拔節(jié)。
夏至已至,世界有了聲響有了光。
<<<<<<<
部分圖片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 侵刪
來源:江蘇非遺